每个人的人生结局各有不同,有的平淡无奇,终究像从未出现过一般,渺小得不值一提;有的则伟大如泰山,成为历史的见证者,名字永世流传,仿佛永远未曾离开。然而,也有些人,他们的死亡充满了复杂的历史背景,成为一团剪不断、理还乱的乱麻,虽死却留下了深刻的警示。
战国时期的韩非子,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他的死因特殊,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,还让李斯背上了沉重的骂名。实际上,李斯并不应因韩非子的死而受到后人如此的指责。
《史记》对此事有相关的记载,秦王嬴政看过韩非的著作后,深感韩非是自己心灵的知音,并曾感慨道:“得见此人,与之游,死不恨矣。”为了与韩非相见,秦王甚至不惜派兵攻打韩国,企图通过战争迫使韩王让步,派遣韩非前来见面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韩王对韩非一直心存不满,未曾重用他。即使面对秦王的强烈要求,韩王最终也只能无奈同意,将韩非派遣为韩国的使者进入秦国。然而,尽管秦王对韩非的才华深感钦佩,韩非在秦国并未得到真正的重用,反而因李斯等人的权谋陷害,在监狱中死去。这段历史记载了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华,而暗中施毒,致使韩非死于非命,最终背负了令人痛心的骂名。
《史记》虽然可信,但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,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历史事件时,司马迁往往采取了春秋笔法。在解读《史记》的同时,还需要通过其他史料的互相验证,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。钱穆先生在《李斯韩非考》一书中,对《史记》中的这段记载提出了质疑,他认为不可能因为秦王喜欢韩非的文章,就直接派兵攻打韩国。钱穆的质疑是有道理的,因为在其他史料中,包括《秦始皇本纪》和《六国年表》等,都没有提到秦国在这一年对韩国动过兵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事件,我们需要参考其他相关史料。比如《韩非子·存韩》篇中,有一段非常关键的记载,讲述了李斯向秦王献策,建议以秦国的兵力威胁韩国和齐国,从而达到迫使韩国屈服的目的。这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性的威胁手段,通过这样的方式,秦国无需直接开战,就能从韩国获取他们需要的利益——包括韩王被迫派遣韩非出使秦国。
这就能解释为何在很多史料中找不到秦国进攻韩国的记载,因为实际上秦国并未发动实质性的军事行动。韩王只是在秦国军队威胁下,才明白秦国的意图,因此决定启用韩非,派他赴秦。这一切,很可能是在秦国军队逼近韩国时,秦王对于韩非的仰慕之情才传了出去,而韩王自然而然便明白了秦国的立场。
这种策略并不新鲜。早在长平之战时,范雎就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,迫使赵国起用赵括,李斯和范雎的策略可谓是异曲同工。
公元前234年,韩非终于以韩国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,在与秦王嬴政见面后,韩非的才学得到了秦王的认同。然而,秦王并未立即对他进行重用,反而在这段时间,李斯得知了秦王对韩非的赏识后,内心产生了嫉妒之情。李斯担心韩非的才华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,于是向秦王建议将韩非除去,以免日后产生隐患。
李斯和韩非都是同窗,他们的背景和性格各有不同。李斯是实干派,注重实际行动,而韩非则更偏向理论的研究,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如果韩非能够全心效力于秦国,那对秦国来说,必定是一个巨大的助力。既然秦王和李斯都花了心思将韩非引入秦国,怎么可能仅仅因为李斯的几句嫉妒之言,就让秦王嬴政改变主意,决定杀害韩非呢?
秦王嬴政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帝王,自从继承王位以来,他便展现出超凡的能力,尤其在招揽人才方面表现出宽广的胸怀,许多外地才俊都能在秦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。郑国,就是一位来自韩国的“间谍”,他曾为韩国效力,但秦王嬴政不仅未加杀害,反而继续信任他,最终修建了改变关中地貌的郑国渠。
那为何秦王嬴政无法容纳韩非呢?这是因为韩非毕竟是韩国公子,始终心系祖国。他向秦王提出“灭赵存韩”的策略,暗中希望通过拖延时间为韩国争取喘息的机会,秦王聪明至极,自然看穿了这一层心思,明白韩非的忠诚并不完全在秦国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尽管秦王嬴政欣赏韩非,但他并未立刻重用韩非。正是在这一时刻,李斯利用了韩非的“不忠”之点,劝说秦王除掉韩非,最终获得了同意,安排韩非在监禁中自尽。
秦国自商鞅变法后,法治已经深入人心,李斯若没有秦王的授权,怎敢私自下手?如果将责任完全推给李斯的嫉妒心,这显然是对他的一种误解。李斯年少时经历了艰苦的日子,他深知国家的重要,早年拜师荀子,虽然保持独立的思考方式,但始终不忘忠诚于国家。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,直到胡亥登基后,才渐渐开始顾及个人的安危。
李斯之所以毒死韩非,并非纯粹出于嫉妒,而更多是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量。韩非未能彻底归顺秦国,且心有顾虑,李斯认为此人留下来终将成为后患。李斯也知道,如果给韩非见秦王的机会,秦王可能会因此改变决定,这对秦国和自己的名誉都极为不利。因此,李斯不得不为秦王承担所有后果,成了所有责任的替罪羊。
韩非子的死,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:无论拥有多大的才华和智慧,都需要忠心于国家和君主。即便在韩国长年不得重用,韩非仍然没有丧失作为韩国公子的尊严。而他做出的选择,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秦国的国君和权臣,让李斯背负了原本不应由他承担的骂名。
韩非子的故事,警示我们在忠诚与自保之间,选择何种道路,都需有深刻的认识和决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么开通杠杆账户,可靠的配资平台,线上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